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抢抓播种时间,培育健壮秧苗
1.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如南晶香占、二广香占3号、黄广香占、青香优19香、野香优莉丝等。每亩大田秧需用杂交稻种子1.0~1.5公斤,常规稻种子2.0~2.5公斤,机插秧用种量需适当增加。
2.秧地选择。选择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水田作为秧田,每亩施复合肥25~30公斤做底肥,并将秧地耙烂耙平。
3.适时播种。早稻要求在3月上旬,晚稻要求7月10~15日播种,迟熟品种早播,早熟品种迟播。做好选种晒种、浸种消毒,采用温水催芽的方法催芽后播种。
4.秧田管理。播种后要切实抓好秧苗管理,培育壮秧。播种后开好排灌沟,保持秧畦湿润。提倡灌跑马水,秧沟不留水层,切忌大水漫灌、盘面留水层,以防造成秧苗串根。早稻播种后及时覆盖薄膜保温,晚稻要及时覆盖遮阳网。一叶一心期施用断奶肥,每亩秧地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3~5公斤,送嫁肥移栽前3~5天施,亩施尿素5~7公斤,于傍晚叶尖吐水时浇施,每次施肥后应多浇几次水,以防烧苗。注意防治秧田病虫害,移栽前2~3天打送嫁药,防止病虫源带入本田扩散。
二、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1.施足基肥。抛(插)秧前,亩施3个15的复合肥15~20公斤、加优质商品有机肥4~5包,也可采用省农科院资环所配制的水稻专用控释肥40公斤,肥料要全层施用。
2.插足苗数。一般以中小苗插植为好,一般秧苗达3.5~4叶龄时,及时进行抛(插)秧,防止秧苗老化。同时要抛(插)足苗数,常规稻平均每亩大田抛1.8~2万穴,基本苗数5.5~6万苗为宜,杂交稻一般亩抛1.6~1.8万穴,基本苗数3万苗为宜。机插秧基本苗应适当增加。一般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抛(插)秧为宜。
三、抓好肥水管理
1.科学施肥。要求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加强施肥管理,达到壮蘖壮茎、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的目的:
一是早施回青肥、分蘖肥。早稻抛秧后4~5天,晚稻抛秧后2~3天,亩施尿素5公斤,促进早回青、早分蘖;早稻抛秧后10-12天,晚稻抛秧后7-8天亩施尿素7.5公斤,达到促分蘖、多分蘖、早够苗。
二是适当补施长粗肥。早稻在抛(插)秧后20天或晚稻在抛(插)秧后15天左右,或杂交稻亩苗数达18万、优质稻达22万时,要适当补施长粗肥(平衡肥),亩施尿素3公斤混氯化钾7.5公斤,如用复合肥可亩施7.5~10公斤。此次肥要视天气、地力和禾苗长相而科学施用,如禾色太过浓绿,可单施磷、钾肥,亩用磷肥7.5公斤混钾肥5公斤,以稳禾架。
三是巧施幼穗分化肥。在幼穗分化初期(第二次枝梗和颖花原基分化期),也就是早稻抛后40天,晚稻抛后35天左右,及时施用穗肥,亩施尿素3.5~4公斤、氯化钾5~7.5公斤,如要用复合肥可亩施复合肥10~12.5公斤(耐肥品种或杂交稻、超级稻品种可在此基础上增加30%施肥量),如果叶色退赤不明显或阴雨天气,应减少氮素施用或分次减量施用穗肥。
四是适当补施壮尾肥。如果后期光照条件好,群体适中、叶色偏淡的稻田,可在齐穗期施壮尾肥,每亩施尿素2~3公斤混钾肥5公斤或复合肥5公斤。同时可在齐穗期开始每隔5天根外追肥1次,追2~3次,每次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加尿素500克兑水75公斤喷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增加粒数和粒重。
2.合理管水。抛(插)秧后要浅水回青,薄水促分蘖,够苗时要及时进行排水晒田。通过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顺利转化,并为叶片转色后适时追施幼穗分化肥,促进大穗多粒,夺取高产创造有利条件。幼穗分化初期时灌浅水施分化肥后保持湿润;抽穗扬花期灌回浅水,以后保持湿润直至收获,收获前5~7天灌1次跑马水。早稻生长后期切忌过早断水,防止高温逼熟而影响产量。
四、抓好病虫害防控
各地农技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及时掌握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南方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发动、指导群众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我市近年来推广植保无人机喷药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防治成本、防治效果好等优点,规模种植户可以联系相关专业公司进行植保无人机防治作业。
1.稻纵卷叶螟、钻蛀性螟虫:可亩选用5%甲维盐悬浮剂20~25ml兑水,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40~50毫升,或6%乙基多杀菌素乳油30~45毫升,或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兑水60公斤喷雾。
2.稻飞虱:可亩选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0~16毫升,或80%唏啶·吡蚜酮水分散9~12克,或10%烯啶虫胺200毫升兑水75公斤喷雾。尽量将药液喷到基部,用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3.纹枯病:可亩选用30%爱苗乳油15毫升,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毫升,或32.5%阿米妙收2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
4.稻瘟病:抓好早稻破口期前三天和齐穗期后三天防治,以历史病区、感病品种为防治对象田,亩用20%三环唑100克或40%稻瘟灵100毫升,或2%春雷霉素水剂160-20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
五、抓好防灾减灾
1.防好洪涝灾害。每年4月至10月是我市的汛期,也是水稻生产关键期,降水会明显增多,容易出现暴雨、雷雨、大风、洪涝等气象灾害,为了防止暴雨、洪涝袭击,田间要开好“田边沟”“十字沟” “丰产沟”,田外要开好排灌沟,确保雨后能及时排清田间渍水,提高抗性,促进禾苗健壮生长。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落实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此外,要及早制定抗逆应变技术措施预案,确保灾后能及时恢复生长,切实降低因灾损失。
2.防御高温灾害。水稻抽穗至灌浆结实期如出现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可采取日灌夜排的方式,即白天灌水、晚上排水,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增加湿度,提高结实率。后期切忌断水过早,防止出现早衰和高温逼熟。高温过后,对于受害较轻田块,要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减少损失。对于受害较重田块,应看苗补施粒肥,每亩施用尿素1~2公斤或者施用叶面肥,增强后期叶片光合能力,促进籽粒灌浆结实,确保安全成熟。
3.做好抗旱防灾。近年气候异常,水稻生产期间,也有可能遇到干旱的天气。在旱情显露时,全田及时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液,提高植株持水能力。当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减少,植株开始出现暂时卷叶时,喷施减蒸腾剂(如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旱地龙),减轻水分丧失,提高耐旱能力。当久旱使上部叶片枯死时,割去叶片并覆盖稻蔸。旱情解除后,稻蔸茎秆如果仍为绿色,则增加一次追肥,促进腋芽生长和再生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