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个,水稻产量才有保障!
水稻分蘖的数量和水稻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那是不是意味着分蘖越多,产量就越高呢?答案自然不是,水稻的分蘖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只有有效分蘖才能增加水稻的产量,而无效分蘖不仅会浪费养分,而且在分蘖过多的时候,还会导致群体密度过大,影响大穗,导致病虫害发生和倒伏等等。
一、无效分蘖
水稻主茎对其分蘖的养分供应是以拔节为界限的。在生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主茎在拔节前有较多的养分供应分蘖生长,而在拔节后,由于主茎叶片、茎秆、穗的迅速生长本身需要大量的营养,对分蘖的物质供应便会急剧减少,这时不足三叶的分蘖由于不能够独立吸收养分会因营养不足而停止生长,成为无效分蘖。
二、有效分蘖
达到三叶的分蘖根系能够吸收土壤养分,而且具有足够的叶面积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供给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最终成为有效分蘖。
因此,根据叶蘖同伸关系,分蘖必须在主茎拔节前15天左右抽出,才能在主茎拔节时达到三片叶,进而发育为有效穗。分蘖发生越早,在主茎拔节时叶片数越多,根系也越发达,独立营养的能力更强,成穗率更高,稻穗也会越大,所以在生产中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多争取低蘖位分蘖发生,是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足穗的关键。
另一方面,主茎拔节后水稻植株各器官均进入迅速生长阶段,根系吸肥量相应增大,若此时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一部分较大的分蘖也会陷入生长停滞,最终枯萎死亡。及时、适当施用分蘖肥能够有效地提高分蘖成穗率。如果分蘖总数过多,则应及时控制稻田水分、养分的供应,采用晒田等措施抑制植株过分旺长,促使一部分分蘖死亡,有利于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
水稻插秧后,叶片不断增加,分蘖持续发生,群体叶面积越来越大。在拔节期前后,群体光照情况往往已成为明显影响植株生长的条件。如果群体过度繁茂,一些较大的分蘖(三片叶以上)也会因为互相遮荫、光照不足而陆续死亡。因此,生产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时晒田,防止过早封行,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这样只要后续能保证良好的肥水条件,主茎同化产物供应充足,一部分小分蘖也能得到主茎的养分输送,可以继续生长,出叶加快,后期也能够成穗。
如何改善分蘖过多情况
所以想要水稻长势良好,产量高、稳,就要合理控制分蘖,因此对于分蘖过多的稻田,要进行以下的管理措施:
1、排水晒田如果发现水稻分蘖过多的时候,要及时的排水晒田,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还能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有利于后期的养分吸收和抗倒伏能力。晒田的标准是叶片略微发黄,双脚站立无痕迹。等晒好之后要及时复水,水层以3~5cm左右为宜,可以促进有效分蘖的产生。
2、合理追肥水稻在施用过量氮肥或者偏施氮肥的时候都会导致无效分蘖大量产生,所以在水稻拔节孕穗期追肥的时候尽量少用氮肥或者不用氮肥,以追施钾肥为主,可以促进茎秆粗壮,有利于形成大穗。一般是水稻抽穗前15~20天左右,追施15斤左右的氯化钾。
3、病虫害防控水稻分蘖过多会降低田间的通风透光能力,导致田间郁闭引发一些病虫害,所以此时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对纹枯病、稻飞虱、钻心虫等要重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