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阴雨连绵,水稻稻瘟病紧急预防,否则严重减产!

2022-06-28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枯白穗以致绝产。

稻瘟病种类:

稻瘟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其中苗瘟和穗颈瘟对产量影响较大。 

苗瘟:

主要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

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也有几种类型混发,它们之间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可以互相转化。

急性型:

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


慢性型:

常见病斑为梭型,有明显的三部一线特征。分为中间灰白的崩溃部,内圈褐色坏死部,外圈黄色晕圈中毒部,还有病斑两端中央延叶脉的褐色长条坏死线。


白点型:

感病品种在新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白点,天气条件适宜时可迅速发展成急性病斑。


褐点型:

一般发生于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天气干燥条件发生,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适宜的温湿条件可能转化为慢性病斑。


节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有叶瘟的水稻易出现节瘟,多在灌浆期爆发。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逐渐绕节扩展,病部变褐变黑,形成坏死性病变,易折伏,不能输送水分和养分,造成叶片干枯和白穗。


叶枕瘟: 

发生在水稻叶枕部位的稻瘟病,水稻倒2-4叶易发病,严重时可蔓延到剑叶叶枕,从而诱发穗瘟,叶枕瘟发生田块后期常伴随节瘟和穗瘟发生。


穗颈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使穗颈部变褐,也可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

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稻瘟病病原菌:

稻瘟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梨形胞属,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


稻瘟病发生气象条件:

在气象因素中温度和湿度对发病影响最大,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气温在20-30℃,尤其是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容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 

稻瘟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稻瘟病专用药剂防治技术:

采取“狠抓两头,巧治中间”的防治措施。即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把握好防治关键期,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