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深切缅怀:深耕杂交粳稻事业,传承袁隆平精神!

2022-05-21

袁隆平先生,工作良师,生活益友,您未曾离开……

华泽田

又是一年南繁收获季,往年这个时候,袁隆平先生肯定是要来“检查”杂交粳稻工作进展的,选种圃、小制种、品比展示,每个田块都已准备就绪。今年虽然等不来袁先生了,但我们还是把作业写得漂漂亮亮,主动上交,袁先生肯定都能看见……

缘起

1986年,中国科学院四位科学家联合提出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而他们的想法一经上报后,很快便得到了中央的重视,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最终在报告上做出了肯定的表示。于是,农业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协作攻关项目——水稻两系法杂种间优势利用的研究得以立项实施,全国水稻研究优势单位协同攻关,当时已经名声大噪的袁先生亲自挂帅主持,而我作为众多青年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有幸加入到了项目组。在此之前我是做水稻栽培方向研究的,因为这个项目的契机,我作为杨振玉先生的助手,正式开启了杂交水稻育种生涯,一做就是大半辈子,因此与袁先生结下不解之缘,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往后的三十多年里,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家人还是同事,都备受袁先生精神的引导和鼓舞。

缘深

国家“863”项目经过几年的科研攻关,我们的杂交粳稻育种工作有了一些重要进展。1990年4月,在海南荔枝沟南繁基地,袁先生来检查项目工作进展,当时我正在田里看材料,见到袁先生来,非常兴奋的向他汇报有一批杂粳苗头材料表现不错。袁先生一听有好材料,鞋子一脱,裤腿一挽,立马下到田里跟我去看材料。因项目结缘后,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与袁先生接触,他也记住了我这个报告好消息的“后生”。就这样,他几乎每年都会来我们南繁基地看材料,下到田里去给我作指导、提建议,有一大批我这样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因为杂交水稻与袁先生结缘,也因为袁先生的影响,坚持投身于杂交水稻事业。

缘续

袁先生一直很关注和支持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2007年,袁先生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天津设立分中心,为北方杂交粳稻产业发展和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积累科研力量。当时我在辽宁农科院水稻所任职,承蒙袁先生对我的信任,亲自批注点名由我兼任中心主任。2009年,袁先生同时给辽宁省农科院领导和天津市政府领导写亲笔信,建议让我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全职主持工作,于是,我从辽宁来到了天津,开启了杂交粳稻事业的新篇章。

袁先生长期关心天津杂交水稻工作和小站稻发展,每年都会到我们南繁基地去看材料。我记得天隆优619刚刚育成的时候,袁先生在南繁基地品比展示田看了它的表现以后特别高兴。回去之后还没过一个星期,袁先生又来看了一遍,赞不绝口,说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杂粳组合。袁先生每次来我们基地考察,都要下到田里,扒拉着穗子仔细看,详细询问我们穗粒结构、颖花数量等产量构成因素数据情况,计算各个品种的产量潜力。我们最终制定出优优配组的优质高产技术路线,选择大穗型、具备一定颖花数量的材料,直至培育天隆优619这样的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这一切都离不开袁先生的指导。我每年都会给袁先生送去天隆优619的新米,袁先生每次都会让家人当天就煮上吃几碗,这是对我们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2018年4月,在三亚南繁基地,我和袁先生一起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袁先生积极的向习总书记介绍我、介绍我们国家粳稻中心、介绍天津的小站稻,后来在习总书记的关切下,在天津市各级政府的行动下,小站稻产业迅速发展,振兴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袁先生连年发来贺信、题词:“小站稻重振辉煌”。

有教无类大爱无疆

大家都知道,先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先生有教无类、大爱无疆,鼓励我们所有人为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对于只要是跟杂交水稻有关的事业,他都支持,只要是推动杂交水稻发展的人,他都关爱。杂交水稻发展这么多年,杂交粳稻发展一直较为薄弱,先生尤为关注,不管是研究杂交粳稻技术的、生产杂交粳稻种子的,还是种植杂交粳稻组合的,甚至是他们的家人,只要提出来与“偶像”袁先生见面、合影、交流的想法,先生不管身体状况如何,都会欣然同意、尽量满足。经我引荐拜访先生的,有一直致力于杂交粳稻推广的东港示范农场人员,也有吉林省、辽宁省的杂交粳稻种植户,当然还有很多我们自己的同事以及家人。我们团队一位分管杂交粳稻种子生产的同事,因为常年奔赴在生产一线,很少在家陪伴孩子成长,因为孩子的“偶像”正是袁先生,先生得知后亲笔写下“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秘诀,送给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他,帮助我们种子生产人员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对孩子的爱。先生还促成了一对好姻缘。我们团队一位年轻小伙子小虎,很热爱杂交粳稻育种事业,短短几年内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从事育种工作,更多的是在田间地头,但小虎的女朋友想要留在大城市发展,两人一度不能达成一致差点分开。后来小虎的女朋友提了一个要求:你这么热爱杂交水稻事业,那你能跟袁先生合个影吗?先生不仅亲切接待了小虎,还接待了小虎的女朋友,为她写下“祝腊梅身体健康”。结果可想而知,腊梅不仅不再坚持去大城市发展,反而跟随小虎一起投身杂交粳稻事业,一起扎根在田间地头。我自己和家人也经常受益于先生教诲,我女儿刚毕业的时候,对于发展方向和前景都非常的茫然,先生教导她,光有知识不行,还要多思考、多流汗,才能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先生送给了我女儿一套亲笔签名的邮票做纪念,对她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鼓励、鞭策和推动作用。

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2020年,我很荣幸获得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杂交水稻领域的“诺贝尔奖”,是至高无上的光荣。我很珍惜这个奖项,但因为疫情原因,我未能到现场领奖。2021年1月19日,在三亚南繁基地,先生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找他。先生亲手将证书颁发给我,还留下了宝贵的合影。其实当时先生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但他还是为我补上了这个珍贵的仪式,这一幕将永远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将这张珍贵的合影放大,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放在了我的卧室床头,就像先生未曾离开。

袁隆平精神永存

回想这几十年,我和杂交粳稻研究一起成长的历程中,先生的关爱、指导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先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也激励着我们的下一代,还将世世代代传承。我们将继续发扬袁隆平精神,研发出更好、更多的杂交粳稻组合,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让杂交水稻这面旗帜永远飘扬。


我的恩师袁隆平

my beloved mentor yuan longping

东 丽

2021 年 5 月 22 日,永远铭记的一天,我的老师袁隆平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倾尽此生贡献的水稻事业,离别了与他并肩战斗的同行后辈,也永远离别了他的亲人朋友。恩师为国之功勋,一生专著田畴,一个目标,耕耘 50 余载。他慈祥的笑容,乐观的性格,坚韧的追求,创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2005 年,我入职到袁老师团队在天津设立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从事北方杂交粳稻研究工作。2008 年考取了袁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能够成为他的门下子弟,也是我此生所幸。恩师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杂交水稻尤其是杂交籼稻发展方面贡献卓著,但恩师对杂交粳稻做出的贡献很多人并不了解,作为他的学生,我想把恩师对粳稻尤其是杂交粳稻发展的关怀和支持进行总结,以将悲痛化为感恩和前进的动力。

心系杂交粳稻发展,推动杂交粳稻团队组建

以秦岭淮河为界,我国水稻总体上呈现“南籼北粳”的格局。袁老师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高产杂交籼稻研究为主,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杂交籼稻发展迅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杂交粳稻与杂交籼稻一样具有突出的产量优势和抗性优势,但由于杂交粳稻品质不优和制种产量过低等原因,发展非常缓慢。袁老师一直牵挂北方杂交粳稻发展,在分析多年的气象资料后,认为天津属于东北和黄淮粳稻区中间过渡带,选育的品种可同时向东北和黄淮区域辐射,且和日本、韩国的优质粳稻产区纬度相近,因此在天津组建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委派得力助手邓华凤博士兼任中心主任。2011 年 12 月,在袁老师的建议下,科技部在分中心基础上批复组建了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辽宁省水稻研究所华泽田博士担任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为了快速解决杂交粳稻的技术瓶颈问题,袁老师出任技术委员会主任,亲自指导团队开展杂交粳稻技术攻关,至此,由袁老师牵头的杂交粳稻育种团队正式组建,主攻北方粳稻尤其是杂交粳稻关键技术的研发。

借鉴杂交籼稻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全国杂交粳稻大协作

借鉴杂交籼稻大协作发展的经验,袁老师提出杂交粳稻大协作的方向要求。2004 年 4 月,在海南三亚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上,袁老师提出,由天津中心牵头组织全国性的杂交粳稻大协作,并联名百余位专家签署杂交粳稻大协作建议书。在袁老师的倡议下由天津、上海、辽宁、江苏、安徽、云南等省(市)的科研单位组成的“中国杂交粳稻协作组”和“中国杂交水稻产业联盟”先后成立,全国杂交粳稻大协作局面快速形成。

袁老师心里时刻牵挂着杂交粳稻的发展,无论多忙,他都会参加协作组的工作活动,每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都会出席,从东北到黄淮再到西南,他的足迹遍布了我国杂交粳稻的主要区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袁老师每次去田间观摩都很兴奋,对限制杂交粳稻发展的制种和品质问题都很关心,不断询问工作进展,并给出创新建议。2005 年,第二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在天津召开(图 1),会上,袁老师指明了我国杂交粳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表示“通过扎实的工作,杂交粳稻一定会成为我国粮食新的增长点,我对杂交粳稻生产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充满信心”。他的这些话语,给了杂交粳稻育种人员极大的鼓舞与信心。

为了得到各级领导对杂交粳稻的关注和重视,袁老师多次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大力发展杂交粳稻”的建议。在袁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十一五”以来,杂交粳稻研究得到了国家立项支持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8 年,由邓华凤博士和华泽田博士分别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全国杂交粳稻专家共同出版《中国杂交粳稻》,全书 90 万字,目前已成为一些农业大专院校的教材;一系列技术体系的应用,解决了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成本高和纯度差等难题,使杂交粳稻大面积制种平均亩产增加了两倍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杂交水稻技术体系的指导下,杂交粳稻育种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选育出了天隆优 619 等一系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破解了杂交粳稻品质不优的难题。2020 年 9 月,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门向袁老师汇报该品种及杂交粳稻工作进展,袁老师非常高兴,并给予了高度赞赏。目前,天隆优 619 是全国唯一连续 3 届(2018—2020 年)荣获农业农村部“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粳稻品种,也是天津小站稻、盱眙龙虾香米品牌品种。2018 年 9 月,该品种首次在寒地第一积温带的黑龙江五常示范推广成功。袁老师对此项重大成果的应用发来贺信,提到该品种不仅解决了杂交粳稻品质较差、制种产量不高不稳的技术难题,也为我国知名常规粳稻“稻花香”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新的品种,为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途径。

可以说,上述成果都是在袁老师的推动和重视下,在全国粳稻尤其是杂交粳稻育种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取得的,杂交粳稻成果体系的应用不仅是对我国杂交水稻发展体系的重要补充,也为保障我国优质口粮安全发挥了重要意义。

长期关心小站稻发展,为小站稻重振辉煌助力

袁老师儿时曾在天津生活,对小站稻情有独钟。2005 年 9 月,袁老师出席在天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期间提到:“天津是缺水的城市,应加大研究和开发节水型优质水稻,要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实现种植面积量的扩大。”他与时任津南区副区长的李树起副市长一起在中心小站稻基地考察时提到:“来津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振兴天津小站稻,要把更多的力量投放在天津,提高天津小站稻产量和质量,让老百姓在吃饱的基础上能吃得更好、更健康,让人们口中的稻米吃得更香甜。”

2018 年 4 月,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博士与袁老师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并鼓励要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做出更大贡献。2018 年 10 月,在天津小站稻推介会上,袁老师发来贺信,“希望天津将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天津小站稻新品种的研发,把小站稻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天津地方特色,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 2019 年 10 月召开的天津小站稻振兴峰会上,袁老师亲笔题词“小站稻重振辉煌”,为小站稻发展助力。2020 年 10 月,在天津小站稻品牌推介会上,袁老师再次亲笔题词“百年津沽小站稻、中国隆平稻花香”,对“天隆优619”—金龙鱼“百年津沽小站稻”品牌给予了支持和鼓励,为小站稻品牌振兴加油。

恩师已远行,音容还犹在,恩师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会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攻克难关。他曾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我和我的团队将继承袁老师的遗志,做一粒顽强的种子,脚踏实地做好杂交粳稻事业,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