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昔日小站稻 今日新内涵
科技日报讯(记者 马爱平)天津小站稻是天津农产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域品牌,因其具有色、香、味具佳的特点而驰名中外,是全国第一个进入中国地理标志名录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小站稻原产于天津津南区,后扩大到宁河、宝坻、东丽、西青等区域,并逐步覆盖天津全市。可以说,闻名遐迩的小站稻的问世,是整个天津屯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天津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站稻发展历程
小站稻种植历史悠久,起源于宋、辽时期,发展于明代,成名于清代,其稻米的品质优异、外观晶莹、清香适口、冷后不硬、营养丰富,因其“粒大饱满、质优味美”的特点而享誉国内外。
清代时小站稻作为专供皇室的贡米,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清周楚良《津门竹枝词》云:“作粥葛沽稻粒长,汁滤晶碧类琼浆,三秋可惜无多获,只种东南水一方。”清崔旭《津门百咏葛沽》诗云:“满林桃青厌黄柑,紫蟹香粳饱食堪。最是滨海风味好,葛沽全号小江南。”正是对小站稻的称誉。20世纪三十年代后,从日本、朝鲜引进“银坊”、“水源”等优良品种,米质更佳,可谓“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小站稻逐渐成为天津的风物珍品,闻名遐迩。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小站稻生产,推广普及水稻种植技术,从野地黄金、白金、万两、京引133到红旗16号、花育一号、中作321等进行了小站稻品种大换血,这些品种既有椭圆粒,也有长粒,通过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提升小站稻优良品质,为日后天津地区小站稻种植面积的持续攀升奠定基础,久负盛名的小站稻正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新时期小站稻发展内涵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小站稻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为重振天津小站稻,天津市农委组织编制《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实施“地方标准构建、品种研发升级、栽培技术提升”等8大振兴行动,让小站稻重拾昔日荣光。
振兴津门小站稻,满足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良种是关键。天津市农委甄选了天隆优、津原、津川、金稻等系列优良品种作为小站稻这一品牌的集群种源,天津水稻产业体系专家王胜军说:“这些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既有杂交稻、又有常规稻,生育期从130天到170多天不等,粒型上也丰富多彩,既有长粒型,也有圆粒和椭圆粒型”。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历经八年时间育成的长粒香型杂交粳稻“天隆优619”作为小站稻主推品种之一,米粒晶莹剔透,口感弹润,回味甘甜,是2016年66个国家审定品种中唯一国标一级米品种,在今年5月份农业农村部首次主办的国家优质稻品种鉴评推介会中,“天隆优619”获得十大优质粳稻品种“金奖”,位列香型粳稻第一名,也是其中唯一的杂交粳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潘国君研究员给予该品种的评价是“四好”,即:好种、好看、好吃、好加工。亲历近几十年小站稻发展的原天津市水稻原种场副场长、年近八旬的天津老育种家谷守贤说:“小站稻品质主要是由食味值确定的,与粒型无关。作为天津小站稻主推品种之一的天隆优619是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一次突破和创新,将为小站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天隆优619因属于杂交稻,可以保障小站稻知识产权完整性,通过种源可控保证小站稻品质稳定,为新时期小站稻品牌保护保驾护航。
2018年10月2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举办的以“科技与创新助力小站稻振兴”为主题的天津市小站稻全国推介活动,向全国各省市专家学者重点推介了我市现代农业规划和发展成就,其中中化集团、国家粳稻中心联合在西青打造的“天隆优619”万亩基地展现了天津小站稻的新成果以及在盐碱地上创造“鱼米之乡”的奇迹。为小站稻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树立了典范,为新时期小站稻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专注我国粳稻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认为:小站稻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育种、种植和米业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小站稻品种首要考虑的是食味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选育功能性和名特优小站稻品种,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新时期小站稻发展的新内涵。重塑小站稻品牌已成为天津育种单位及稻米企业的重任,在天津市政府及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各科研、生产和经营主体应形成合力,以优质小站稻品种为载体,开创新时期优质小站稻发展新局面,助力天津小站稻品牌迸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