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倒伏知识大整理
水稻倒伏每年在我国稻作区
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倒伏的类型
水稻倒伏分为根和茎倒伏两种。
根倒伏:
一般根倒伏发生蜡熟期后完熟期前,由于搁、晒田不到位,田间长期饱水状态,土壤稀糊烂,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扎根浅,根系支持力极差,形成头重脚轻,稍经风雨等外力侵袭,很容易发生根倒伏。
茎倒伏:
茎倒伏常发生在水稻抽穗以后,由于施肥不当,氮肥过多,钾、硅、锌肥严重缺失和秧苗栽插密度大,造成茎杆不壮而柔软,承受不起上部重量导致倒伏。
水稻倒伏的原因
1. 水稻纹枯病主要危害稻茎基部,致使稻杆早衰,造成倒伏。
2.耕层浅,栽植密度不够合理:每亩插秧穴数多或每穴中秧苗株数过多,严重影响水稻的通风透光,造成根系生长不良,植株生长细弱,基部节间增长,易招致倒伏。
3.片面重施氮肥:使植株生长过旺,封行过早拔节长穗期叶面积过大,造成倒伏。
4. 秸秆还田过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毒害根系,容易引起倒伏。
5. 烂泥田根系发育不良后期又容易徒长,易引起水稻倒伏。
6. 长期淹长期淹水不晒田,根系不发达引起水稻倒伏。
7. 分蘖肥施用过晚,肥效反应在水稻拔节期,使水稻底节拉长容易引起倒伏。
8. 盐碱地撤水过早,盐害根系,容易早衰,造成倒伏。
9. 水稻缺素早衰容易引起倒伏。
10. 二化螟、细菌性茎基腐病和菌核病等病虫害严重的水稻,容易出现病虫害倒伏现象。
11. 超强大风容易导致水稻倒伏。
水稻倒伏的预防措施
水稻倒伏与水稻植株节间椭圆特性有关,水稻节间横断面,一直被认为是圆形的,其实水稻节间的椭圆形会表现一定的扁平度,低位节间的扁平率高于高位节间,应用研究测定,倒伏茎比不倒伏茎表现较高的扁平率,与节间抗倒伏性有关。
选用抗性品种,合理密植
选用抗性品种,合理密植选用茎秆粗壮、株型较矮、抗倒性强的水稻品种。合理密植,协调好个体与群体关系,种植密度过大,倒伏机会也多,尤其是直播稻田,更要把握好播种量和田间分蘖苗数。
做好水肥管理,及时开沟排水晒田
做好水肥管理,预防病虫草害合理施肥,多施磷、钾肥,生物菌肥,施用硅肥,增强水稻抗倒性。氮肥不宜施用过多、过晚,以免倒伏。及时开沟排水晒田,深泥田、烂泥田多晒、早晒、重晒,晒至脚踩不陷泥、田间开裂为度。浅沙田则勤晒、轻晒、多次搁水。抓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杜绝因害成灾。
加强管理
加强水稻生长期管理工作搞好生长调控,主要是缩短茎节间长度,使水稻重心降低,茎秆健壮,根系发达,提高抗倒性。
常观察动态
遇不良天气及时处理暴雨来临时,要开沟排水,使田泥不发软,并常观察动态。一旦有倒伏,可以人为扶起来,2~3蔸一丛并用稻草拦腰扎稳。
水稻倒伏的急救措施
及时开沟排水轻搁田:
及时开沟排水轻搁田这对减缓纹枯病蔓延,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继续灌浆,防止穗发芽和茎秆腐烂,都有积极作用。
对于轻倒伏的水稻:
对于轻倒伏的水稻不宜扶稻扎把因为倒伏的稻株一般都是顺势向后倒伏的,稻穗、穗茎节和倒一叶、倒二叶基本都暴露在表面,倒伏后3~5天,由于稻株的自动调节作用,会使叶片和穗轴自动翘起,特别是倒伏不太严重的田块,稻株自动调节能力更强。而倒伏后扶稻扎把,反而会人为地破坏稻穗、穗茎、叶片的自然分布,使机械损伤加重,造成倒伏损失更为严重。
对于重倒伏的水稻:
对于重倒伏的水稻扎把抢救水稻倒伏严重,但没有完全倒在地面,可以用尼龙绳也可以用杂草捆扎。水稻产量的形成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作用产物,所以需尽可能促进它的光合作用,保护好后4片叶,补充营养物质。
严格控制后期灌水次数:
严格控制后期灌水次数对倒伏的水稻田要严格控制后期灌水次数,每次灌水一定要落干晾透,做到浅水。
水稻倒伏后的注意事项
首先开沟排水:
首先开沟排水,倒伏的水稻容易发生纹枯病,排水后,会减少纹枯病的发生,同时能防止稻穗发芽以及茎杆腐烂。
对于较轻地块的倒伏:
对于较轻地块的倒伏,可以不扶,利用自身的生长调节作用,会慢慢张直,虽说产量会有影响,后期在精心管理,损失也不会太大,如果在扶的过程中,不注意把茎弄断了,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倒伏严重的地块:
如果是倒伏严重的地块,可以人工扶起,一堆一堆的扎在一起,能挽回一些损失算一些,把损失降到最低。
倒伏后:
倒伏后,水稻排完水在进行灌水时,要特别注意,需要等上一次晾干后,在进行下一次灌水,就说俗话说的前水不见后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