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一、烂秧死苗
(一)生理性烂秧
生理性烂秧常见有:
露籽:种子露于土表,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蔫干枯;
淤籽:播种过深,芽鞘不能伸长而腐烂发霉;
跷脚:种根不入土而上跷干枯;
黑根:根芽受到毒害,呈“鸡爪状”种根和次生根发黑腐烂。
(二)传染性烂芽
传染性烂芽有两种:
绵腐型烂芽:低温高湿条件 下易发病,发病初在根、芽基 部的颖壳破口外产生白色胶状 物,渐长出绵毛状菌丝体,后 变为土褐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
立枯型烂芽:开始零星发生, 后成簇、成片死亡,初在根芽基 部有水浸状淡褐斑,随后长出绵 毛状白色菌丝,也有的长出白色 或淡粉色霉状物,幼芽基部缢缩, 易拔断,幼根变褐腐烂。
(三)烂秧发病原因及田间防治
发病原因:
1、基质含水量过高,通透性变差,板结 ;
2、盖种过薄露籽或过厚淤籽 ;
3、播种过早或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低温冷害;
4、立枯病、绵腐病 。
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烂秧的关键是抓育苗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抗病力,必要时辅以药剂防治。
1、改善育秧环境:苗床保持旱田状态,注意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2、抓好催芽关:催芽保证发芽率在90%以上;结合药剂浸种,进行防治;
3、适时播种,防止持续低温,秧苗出芽不齐、大小苗等情况发生;
4、及时揭膜炼苗,防止高温烧苗;
5、药剂防治:于摊盘后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霉菌生长;于一叶一心期用65%敌克松6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立枯烂秧。
二、立枯(黄枯)病
(一)发病原因
水稻立枯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 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等综合因素引起。
(二)田间表现
开始零星发生,后成簇、成片死亡,初在根芽基部有水浸状淡 褐斑,随后长出绵毛状白色菌丝,也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色霉 状物,幼芽基部缢缩,易拔断,幼根变褐腐烂。
(三)立枯病防治
1、育秧管理防治: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病力是防治该病的 关键,加强旱育秧管理,控制棚内温湿度,秧苗不徒长;
2、药剂防治:可于一叶一心期喷施65%敌克松500倍液进行预防;
3、调酸防治:立枯病在酸性环境下不易发病,控制苗床ph在 4.5-5.5之间,可有效减少立枯病发生,于1.5叶期和2.5叶 期各浇一次酸水(ph4-4.5);
4、促进长根:秧苗根系发达,可有效减少立枯病发生概率, 于一叶一心期喷施生根药液。
三、青枯病
青枯病是立枯病的一种,是旱育秧中常见病害,青枯病 主要是苗床管理不当引起的病害。徒长苗较容易发生(因其地上部过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能力小于地上部茎叶的蒸发),棚室育秧较水田育秧容易发生。
防治:
平时苗床管理上多 通风,控制温度,并注意苗期水分管理,促进 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若青枯和黄 枯混合发生时,还需打防治立枯病的药。
四、露种及淤籽
水稻基质育秧当盖种过厚时,容易造成秧苗淤籽、顶盖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清理,易造成秧苗长势不齐、 黄苗及长霉烂秧等情况发生。而当 盖种过薄或不严,则易露种,根系 不下扎,造成跷脚苗,遇高温天气 易造成种子失水死亡。
防预措施:采用水稻基质盖种时,保证盖种厚度为0.5cm左右即可, 摊盘第一次浇水时,关注盘面盖 种情况,如有露种情况,及时补盖。
五、恶苗病
恶苗病多以种子带菌为侵染源,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 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 前死亡。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2、催芽不可过深,以免机播时损伤芽;
3、种子处理:选用25%乳油咪鲜胺2000倍浸种24小时 以上,可有效减少恶苗病的发生。